首頁 > 最新訊息 > 十萬噸醫療廢棄物送火燒 救人醫院淪環保「黑」煙囪?
十萬噸醫療廢棄物送火燒 救人醫院淪環保「黑」煙囪?HOT NEWS

今日觀點2018/01/23 08:00

台灣醫療水準不論在亞洲或世界皆名列前茅,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,醫院這個「救人的場所」竟也可能是戕害環境、健康的幫凶之一。依據線上申報近三年統計,國內每年醫療廢棄物的產出量破10萬噸,但以再利用方式處理的比率不到7%,大量醫用塑膠全送往焚化處理,衍生戴奧辛疑慮。

國內醫療廢棄物每年產出逾10萬噸,但回收再利用比率低。(圖翻攝自Pixabay)

環保署、衛福部的線上申報資料顯示,近三年來,國內的醫療廢棄物產生量逐年在增加,已經從103年的10萬507噸、104年的10萬2441噸,增加到105年10萬2667噸。

不過,醫療廢棄物(包含員工、病患、訪客生活廢棄物)的總再利用率,卻仍明顯落後一大截,只從103年的5.42%、104年6.22%,微幅上升到105年的6.99%;單看有害(生物感染性)廢棄物回收,比率則約17%,但絕大多數的醫療廢棄物不管能不能回收再利用,幾乎通通進了焚化爐。

單以105年為例,醫療廢棄物產出量約10.2萬噸,其中一般廢棄物約7萬1811噸,僅1703噸採再利用方式處理;有害(生物感染性)廢棄物約3萬856噸,只有5476噸以再利用方式處理。

過去環保團體就常批評,像台灣這樣的洗腎大國,洗腎人口眾多,而人工腎臟導管及針筒都是可再利用的塑膠材質,只要經滅菌、破碎處理,可熱融製成塑膠再生粒,現況卻是有近半數全倒進焚化爐,浪費資源,還有汙染環境之虞。

衛福部醫事司科長賴貞蘭表示,病床數與服務量越大的醫院,產出的醫療廢棄物越大,國內醫療廢棄物產生量雖每年在增加,但相較於一般家戶的廢棄塑膠用量,仍不算大宗。

賴貞蘭強調,由於醫療廢棄物接觸過病人體液,若要再利用,必須在感染無疑慮的前提之下,相關「醫療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」於91年上路迄今,目前已陸續公告十項醫療事業廢棄物種類可以再利用,唯再利用後不得使用於像食品容器等民生用途;但她坦言,不少醫院在考量運輸、成本之後,仍多選擇一把火焚燒最省事。

可再利用的醫療事業廢棄物種類包括:廢紙、廢玻璃(瓶、屑、平板玻璃)、廢金屬(藥罐、機械器具及滅菌處理後之廢金屬)、廢塑膠(平、罐、杯)、廢石膏模(屑、塊、粉)、廢棄尖銳器具、廢攝影膠片(卷)、廢顯/定影液、廢牙冠及醫療用廢塑膠(點滴輸注液容器、輸液導管、廢針筒、廢藥水桶)。

環保署廢管處副處長蘇國澤說,即使是有害(感染性)廢棄物,只要經滅菌處理,仍可再利用製成塑膠原料,在台灣,多用於再製成交通錐、馬路護欄等,目前醫療院所的有害(感染性)廢棄物雖有15%進入再利用循環,但這個數字還有進步空間。

蘇國澤指出,儘管大型焚化爐在空汙控制之下,焚化不致產生影響,但基於環境友善、資源永續的目標,環保署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促進委員會近期將再度開會,會再針對醫療廢棄物再利用率,要求相關部會提高再利用率。

為減少戴奧辛產生,醫事司強調,衛福部自105年起,已將部立醫院及公立醫院列入優先輔導對象,要求其提高醫療廢棄物再利用比率,27家部立醫院中已有20家、64家公立醫院中也有34家全面推動,未來也會持續配合環保署政策擴大比率。

資料來源:今日新聞(https://www.nownews.com/news/20180123/2688064)

因此,就有醫療廢棄物回收環保公司加入回收再利用的行列,也請醫療院多利用這些管道,以減少戴奧辛產生,然而也改變了不止救人,也救我們的地球的形象。